图片maose
(图一);无盖平底鼎7(编号2,1-7),6件成对,3件按大小成列,自名图片
;有盖小鼎9(编号3,1-9),此外还有一件残鼎(编号4),类似第三套鼎[2]。于是匣母鱼部字,镬是影母铎部字,两位敦朴合计,这两个字是通假字,格外礼书所谓的镬。这种鼎,那时极端,其后越出越多,不一定最大,也不一定惟有一件,有些属于列鼎。它们是否即是旧书中的镬,十分可疑。迄今抑制,咱们还莫得发现任何一件自名为“镬”的鼎[3]。图片
图片
洛阳玻璃厂出土过哀成叔鼎[4](图二),铭文作:正月庚午,嘉曰:余郑邦之产,少去母父。作铸飤(食)器、黄图片
,君既安惠,亦弗其图片
推特 男同。嘉是惟哀成叔。哀成叔之鼎,永用禋祀。死(尸)于下土,以事康公,勿或能怠。铭文中的“飤器”“黄图片
”,或以为即礼书中的“镬”,或许有问题。我交融,这是讲嘉为哀成叔埋葬作铸的一套铜器,而并非特指这件鼎。简报说,此墓出土铜器4件,有鼎1、豆1、图片
1、勺1。所谓勺,从相片看,其实是附于鼎的圆头匕。也即是说,此器自名不是“黄图片
”,而是下文“哀成叔之鼎”的“鼎”,鼎、豆是“食器”,但同出还有图片
。我交融,图片
才是铭文中的“黄图片
”。“黄图片
”,疑读“黄爵”,可能与爵类饮器接洽。总之,这件鼎,其实仅仅一件高34、宽34、口径28.5厘米的小鼎,与镬无关。目下,咱们才了解到,楚墓中最大的鼎其实是用另一种器名。如包山M2曾出土2件这类鼎,一件煮牛,遣册自名“牛鑐”,一件煮猪,遣册自名“豕鑐”。鑐字,叙述释文蓝本无误,古笔墨学家曲释为“镬”[5]。其后,上蔡郭庄M1也出土过类似的鼎,自名为图片
,说明学者读“镬”反误。致误原因就在屈从考古学界流行已久的“镬鼎”说。羞鼎,属正鼎以外佐食的鼎(《左传》昭公五年、《仪礼·聘礼》),比如正鼎九,可配陪鼎三。礼书所谓正鼎是成套的列鼎,鼎实是牛、羊、豕、鱼、腊、肠胃、肤、鲜鱼、鲜腊等,比拟原汁原味;陪鼎是盛羹菜并吞的可口,如膷(牛肉羹)、臐(猪肉羹)、膮(羊肉羹)。这种七滋八味的好意思食,古东谈主叫“庶羞”。两种鼎若何分袂,主要看鼎实和自名,从形状上无法分。出土铜鼎的铭文,“羞鼎”极端,“羞鬲”许多。鬲可能是更迫切的盛羞之器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木鼎,许多亦然用来盛羹酱类的食物。个案接洽一:包山2号墓包山2号墓出土过19件铜鼎(表一),一谈出于椁室的东室。叙述讲鼎实,只提到标本2:85(登鼎)“器内有水牛右侧肱骨一根,其上有灼痕”,标本2:124(牛鑐)“鼎内盛水牛肩胛骨右1;肋骨右4;椎骨2”,标本2:109(鐈鼎)“器内盛有水牛腰椎六节”(图三)。图片
图片
防碍的是,墓中出土了随葬物的遣册,可与出土发现对照。包山2号墓遣册(图四)对于鼎的纪录是(下释文作宽式):图片
□=室之金器……251……之金器……252……〔一〕鼎,一金比(匕)……253……一鼎,一金比(匕)……254大□之金器:一牛鑐,一豕鑐,二乔(鐈)鼎,二□廌(薦)之鼎,二馈鼎,二图片
(登)鼎……一汤鼎,一图片
(贯)耳鼎……一□金䲆鼎……265这里爽脆解释一下。简251:“□=室之金器”,□=,上八下耳,加合文号,省略。简253、254:各提到“一鼎”。简265:提到各式鼎名。底下探讨一下。1.大□之金器:第二字,看不清,或释卵,或释兆,于字形不对。熊长云释臧,可备一说。2.一牛鑐,一豕鑐:即表一之124、146。前者盛牛,最大;后者稍小,盛猪。形状显着有别于其他鼎。豕,叙述释升,但交融为豕。3.二乔鼎:乔读鐈。楚幽王墓出土过鐈鼎,与之对比,应即表一之83、109。4.二□薦之鼎:第二字,上部左半从酉,右半看不清,下从皿,疑即《大雅·行苇》“醓醢以薦”的“醓”或“醢”。醢是肉酱,醓是帯汁的肉酱。这里假设为127、139。5.二馈鼎:“馈鼎”见卲王之諻鼎铭文。墓中出土成对的鼎,除可细则的牛鑐、豕鑐和二登鼎、二乔鼎,还有四对:72、105,127、139,80、140,150、152,130、173。这里假设为72、105。6.二登鼎:也叫升鼎,一双,即表一之85、137。7.一汤鼎:惟有一件,即表一之390。汤鼎是煮沦落水的鼎,小口饱读腹,很容易识别。8.贯耳鼎:即表一之106。“贯”,原从耳从串。9.一□金图片
鼎:第二字似从鼎从縈,第四字似由两鱼字构成,疑是烹鱼的鼎。墓中多偶鼎,单个的鼎,除贯耳鼎、汤鼎,惟有表一之132,疑即此鼎。叙述所见19鼎,13鼎见于简265。剩下3套较小的对鼎,或与简253、254提到的鼎接洽。这19件鼎,至少包含9种不同的鼎(图五),其中对应于“三鼎说”的镬鼎,自名是“鑐”;对应于“三鼎说”的升鼎,自名是“登鼎”;对应于“三鼎说”的羞鼎,自名是“□薦之鼎”。图片
个案接洽二:上蔡郭庄楚墓M1出土的大鼎上蔡郭庄M1出土一件有盖大鼎(图六),同出器物有升鼎4、鼎腿1,以及方壶、圆鉴、编钟、编磬等。图片
这件大鼎,通高88、两耳间距103厘米,重150千克,仅次于楚幽王墓的大鼎。其铭文作(下释文作宽式):惟王八月丁丑,競之渔自作將彝丽图片
,恪共盟祀。这里爽脆解释一下。1.競之渔:作器者。競,即楚景氏。之渔,其私名,景氏子孙名渔者。渔,左旁与朝字的右旁同,朝不从舟,乃水旁或川旁的另一种写法。2.将彝:即西周金文的“䵼彝”。将字,从爿从酉加止,楚笔墨多用为将字,近有学者改释为“肆彝”[6],据此可知其误。3.丽图片
:成对的图片
[7]。4.恪共盟祀:义同“敬共盟祀”。恪、共皆敬义。恪,原从爿从舟,类似貉作貈,共同恭。盟祀,誓告和祭祀。这里最迫切的是,楚国大鼎的自名再次出现,仍然是个从需的字。四 比拟:其他楚系墓葬出土的大鼎图片
1.曾侯乙墓出土大鼎(图七)战国早期。鼎一(C96):通高64.6、口径64.2、足高33.6厘米,重54.8公斤,盛半牛(水牛)。铭文:曾侯乙图片
(作)图片
(抓)甬(用)冬(终)。鼎二(C97):通高57、口径57.4、足高28.9厘米,重41公斤,盛半牛(水牛)。铭文:同上。图片
2.九连墩楚墓出土大鼎(图八)战国中期。M1:E106,通高93.8、口径81.2、腹径84、两耳间距109.6厘米。M2:E14,通高66、口径79、两耳间距104.4厘米。图片
3.楚幽王墓出土大鼎(图九)战国晚期。1933年,安徽寿县朱家集楚幽王墓出土,现藏安徽省博物馆。通高113、口径87、足高67厘米,重400千克。铭文一(在口沿):铸客为集膴作膴图片
(鼎),腋膴為之。铭文二(在腹):夭(耀)邦。铭文三(在足):夭(耀)邦。国度博物馆藏楚王酓忓鼎(1952年搜集):通高55.5、口径55.4、足高34厘米,仅次于此鼎。五 释鑐、图片
上举器名从需。《说文解字·雨部》以为需字从雨而声。“需”和从“需”得声的字,学者多归入日母侯部,如儒、孺、嶿、嚅、獳、嬬、濡、擩、檽、曘、臑、燸、蠕、襦、醹、鑐、顬、鱬;或归入心母侯部,如需、图片
。“而”和从“而”得声的字,学者多归入日母之部,如而、侕、陑、峏、耏、洏、荋、栭、胹、粫、袻、聏、輀、髵、鸸、鮞;或归入泥母之部,如耐、耏。但胹与臑时常通假。如《左传》僖公二年:“宰夫胹熊蹯不熟,杀之。”《文选》卷二七《名都篇》、卷三四《七发》李善注引“胹”作“臑”。《楚辞·招魂》:“肥牛之腱,臑若芳些。”王逸注:“臑若,熟烂也。言取肥牛之腱烂熟之,则肥濡好意思也。”“臑……一作胹……胹,音而。”《楚辞·大招》:“鼎臑盈望,和致芳只。”王逸注:“臑,熟也。致,致咸酸也。芳,谓椒姜也。言乃以鼎镬臑熟羹臛,并吞咸酸,致其芬芳,望之满案,有行列也。臑,一作胹。”而是日母之部字,乃是泥母之部字,古音邻近。而、乃访佛,旧书例子许多。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“尔后亦非而所知也”,《汉书·高帝纪》“而”作“乃”。我怀疑,上述器名或可读为鼐。《说文解字·鼎部》:“鼐,鼎之绝大者。”2021年12月3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图片
适当:
[1]《论东周时间的楚国典型铜器群》,收入《待兔轩文存》(说文卷),广西师范大学出书社,2015年,第264-306页《;论楚国铜器的类型》,收入《入山与出塞》,文物出书社,2004年,第271-333页;《楚鼎图说》,收入《入山与出塞》,文物出书社,2004年,第334-342页。
[2]安徽省博物馆编辑《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》,科学出书社,1956年。
[3]参看拙作《商周铜礼器分类的再果断》,《中国国度博物馆館刊》2020年第11期。
[4]洛阳博物馆:《洛阳哀成叔墓算帐简报》,《文物》1981年第7期。
[5]参看陈伟等:《楚地出土战国简册(十四种)》,经济科学出书社,2009年,第128页。
[6]陈剑:《甲骨金文旧释“䵼”之字及关联诸字新释》,《出土文件与古笔墨接洽》第2辑,复旦大学出书社,2008年,第13-47页。
[7]李零:《丽器考》,《青铜器与金文》第4辑,上海古籍出书社,2020年,第49-55页。
(作家:李零 北京大学中国谈话体裁系;原文刊于《中国国度博物馆馆刊》2023年第1期)
责编:韩翰 荼荼
本站仅提供存储行状,扫数本体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存害或侵权本体,请点击举报。